银行股的持续上涨难以吸引普通投资者,这种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一、投资者行为学视角,风险偏好错配。
收益弹性心理。
散户特征:A股散户占比超80%,更偏好高波动、高题材弹性的标的(如AI、机器人、创新药)。
银钱股特性:近一年涨幅超30%的银行股中,单日涨幅超5%的交易日占比仅3.2%,平稳上涨缺乏“爆发性”,难以满足投机需求。
兰州银行年内涨幅18%,但日均换手率仅0.37%(低于A股均值1.2%),流动性溢价缺失。
“便宜陷阱”认知偏差。
银行股常期破净(2025年6月行业PB中位数0.72倍),散户误将“低估值”等同于“低成长”,忽视ROE稳定性(2024年行业ROE,11.3%vs,全A非金融8.1%)。
二、市场结构毛盾,资金偏好分层。
|投资者类型|银行股配置逻辑|行为特征|
|外资|看重分红确定性(股息率5.8%)|2025年Q1净买入银行股超280亿|
|保险/社保|匹配长期负债端收益|持仓占比达23%(行业最高)|
|游资/散户|认为缺乏题材炒作空间|交易占比不足15%|
三、宏观预期鸭制,对经济复苏的疑虑。
资产质量担忧。尽管银行不良率降至1.26%(2025Q1),但散户仍聚焦于地方债风险(35万亿存量)及地产敞口(开发贷占贷款余额5.8%)。
行为学解释,损失厌恶心理导致对负面信息过度放大,如某城商行坏账个案可引发板块抛售。
利率下行焦虑。2025年LPR累计下调25BP,净息差收窄至1.68%(监管警戒线1.8%),投资者担忧银行盈利摸型可持续性。
四、行业比较效应,被“新经济”光环遮蔽。
叙事竞争力弱势。
资金争夺战,2025年公募基金对AI+硬件配置比例达18.7%(超配12.3pct),而银行股配置仅4.2%(低配5.8pct)。
政策焦点转移,中央财政发力“新质生产力”,银行被视为传统经济代表,缺乏想象空间。
分红机制的误解。散户普遍认为“分红除权=零收益”,忽略复利效应——以农业银行为例,近5年股息再投资年化收益达14.2%(跑赢CPI+7pct)。
Z世代投资者(18-30岁)平均持仓周期仅23天,远低于银行股投资最小周期(1年)。
错配中的机会。,银行股已成机构避险标的,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利差扩至2.9%(近10年最高),配置价值凸显。
静待经济数据拐点(如PPI转正)触发散户认知修正。
普通投纸者的破局之道。跳出博弈思维,在股息再投资+低位定投策略中捕捉银行股的机会。如成都银行区域经济优势、招商银行零售转型红利。
对于银行股来说,普通投资者最不英该有的操作理念,就是涨时看不上,跌时不敢买。
金鼎配资-靠谱的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最新消息-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